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事记

平凉: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责任编辑:徐艳红 来源:平凉市科学技术局 时间:2024-12-31 18:39

今年以来,全市科技系统以高质量完成强科技行动、包容普惠创新、科技招商目标任务为抓手,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打造、创新型市域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工作取得较好进步,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较2023年增加4.7个百分点,达到42.66%。

强化平台主体培育,夯基培优增强创新动能

一是创新主体数量持续增加。培育各类创新主体358家高新技术企业数、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分别达到65家、66家、227家,分别比上年度增加13家、19家、54家,增幅为历史最高。二是创新平台建设顺利推进。华亭、泾川两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顺利通过验收。平凉市博物馆和泾川县中学科技馆被认定为省级科普基地。认定省级星创天地9家。编制实施《甘肃平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展规划(2024—2026年)》。三是抓奖励奖补,激发创新活力。按照“奖励领先者、带动跟进者、激发实干者”的导向,兑现2023年新育成的高新技术企业、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省级科普基地、省级星创天地等63个创新基地平台主体奖补资金407万元。四是孵化功能作用日益显著。举办消防安全知识培训班1期、创业大赛1次、创业成果博览会1次、政银企对接会1次、企业财税专题培训1期,组织企业参加招聘会16场次。

强化关键技术攻坚,破解难题助力产业发展

一是抓项目建设,支撑产业创新。重塑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流程,采用“专家评审+现场考察+失信否决+多元化指标(N)”评价模式,充分考虑产业领域的广泛覆盖,兼顾县区(科研事业单位)间的均衡发展,经多轮梳理筛选和反复甄别,立项72项,同比增长35.85%。二是抓科技招商,推动产业发展。全市科技系统引进企业(项目)12项,签约资金15.56亿元,到位资金0.5367亿元,引进创新平台5家。三是加强产业技术培训。开展各类适用技术培训班116场次,培训农民8000多人。组织开展“千名专家授农技、科技助农促振兴”培训30多场次,市级举办专题示范培训4期。四是加强东西部科技协作。征集东西部科技协作技术需求23项,落实2024年东西部科技援助项目10项,到位资金530万元。天津市农科院平凉分院及津甘蔬菜产业专家工作站、津甘平凉红牛产业专家工作站顺利挂牌,为我市产学研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础。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一是科技成果登记更加规范。指导认定登记《优质肉牛高效循环养殖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流化床甲醇制丙烯技术首套工业化应用及优化研究》等省、市科技成果62项。二是优秀科技成果及时晾晒。组织市农科院、红牛研究院的“陇紫麦2号”“平椒8号”“平凉红牛”等14种新品种参加全省科技活动周(临夏)科技创新成果展,红峰机械有限公司一体式蒸汽分配管束、华亭正元生态农业公司脱毒草莓组培苗等优秀科技成果参展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常态化发布科技成果107项。三是院地院企合作实现新突破。建成平凉工业园区北京理工大学博士服务站、灵台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服务站、南开大学—庄浪县丹参产业博士服务站、庄浪县蔬菜专家工作站4个高端人才服务站。组织科技型企业参加第八届西安科创会、第三十届兰洽会科技招商暨成果转化对接交流会、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组织庄浪县顺遂商砼公司参加澳门产学研合作路演对接会。四是科学技术奖评审实现新跨越。2023年我市11家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主持或参与完成的8项科技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获奖数量和层次创近三年最好水平。

强化人才留用引育,聚力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是细化科技人才管理。参与起草《深入推进人才赋能工程任务分解方案(2024-2028)》,梳理省、市科技系统人才政策清单。二是优化升级科技人才库。对“平凉市科技工作大数据管理平台”进行升级,完善外国人永居证便利化应用事项清单,规范更新科技人才库。三是加强科技人才培训。依托兰州大学举办平凉市科技成果转化暨技术市场服务能力提升培训班1期,培训45人。配合市委组织部在兰州大学举办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2期,培训各类科技人才100人。四是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全市选派科技特派员1160人,从市直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等11个单位共选派“三区”科技人才69名,组建服务团队15个,争取专项经费138万元。

(审核人:赵晨生     撰稿人:徐艳红     编辑人:肖怡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