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平凉科技

创新潮涌 数字赋能——我市科技进步点燃高质量发展引擎

责任编辑:转载 来源:平凉市科学技术局 时间:2025-03-31 16:06

 走进我市老牌企业甘肃红峰机械公司一个生产车间,只见两台工业机器人伺服机械手自如地取上待加工件,放入数控机床,加工好后取下来摞到一边又放入另一个……红峰公司的这两台自动化设备已使用近十年时间,每台可为两台机床放件、取件,其工效是普通工人的4到5倍。

  我市围绕强科技行动,全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打造、创新型市域加快建设,在多个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较上年增加4.7个百分点,达到42.66%,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科技创新主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年共培育各类主体358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65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6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27家,与上年度相比,分别新增13家、19家、54家,增幅创历史新高。

  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华亭、泾川两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顺利通过验收,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其中,华亭农业科技园区紧紧围绕“强药、促畜、兴特色”三大主导产业,通过一园三区建设,形成了与工业园区优势互补的局面,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园区入驻高新技术企业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5家,引进推广新技术92项、新品种116个,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5个,全国名特优先农产品2个,入选“甘味”企业商标品牌目录4个,农产品“三品一标”达到54%,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5%。

        泾川农业科技园区紧紧围绕“牛果菜”三大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壮大科技人才队伍,联合科研院所攻关,不断强化园区科技创新与承载能力。平凉红牛良种中心建成投运,平凉红牛数字中心上线运营,设施蔬菜大棚物联网综合控制平台等先进技术系统上线,实现“种植、采摘、销售”全过程闭环溯源智管。引进推广航天系列辣椒、秸秆生物反应堆等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62项。登记科技成果21项,转化甘肃省农科院甘丰翠铃黄瓜新品种等科技成果5项。

  平凉市博物馆和泾川县中学科技馆被认定为省级科普基地,9家省级星创天地成功获批,科普与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平凉市博物馆弘扬“科学精神”,将展览讲解、特色展演、互动实践和趣味研学等活动内容有机融合,活化利用社教活动,有效盘活文物资源。打造了“博游记”“博乐园”“博古知新学堂”“博爱苑”等品牌,并开展了多项活动。泾川县中学科技馆以泾川县第四中学为依托,结合学校丰富的软硬件设备条件实现资源互通共享,目前拥有中学科技馆展示体验和科学创想中心两个项目,同时配套建立了科技活动室,为学校组织参与各类科普活动提供了活动基地。

  聚焦关键技术攻坚,我市多管齐下助力产业升级。重塑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流程,采用“专家评审+现场考察+失信否决+多元化指标(N)”评价模式,充分考虑产业领域的广泛覆盖,兼顾县区(科研事业单位)间的均衡发展,经多轮梳理筛选和反复甄别,立项72项,同比增长35.85%,为产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撑。科技招商成果丰硕,引进企业(项目)12项,签约资金15.56亿元,并引入5家创新平台,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注重人才培养,开展各类适用技术培训班116场次,培训农民8000多人,有效提升农民科技素质。东西部科技协作持续深化,征集技术需求23项,落实援助项目10项,到位资金530万元,天津市农科院平凉分院及津甘蔬菜产业专家工作站、津甘平凉红牛产业专家工作站顺利挂牌,为我市产学研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础。专家团队定期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为生产实践提供技术指导,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科技与产业加速融合。科技成果登记更加规范,共认定登记62项省、市科技成果。优秀科技成果积极展示,“陇紫麦2号”“平椒8号”“平凉红牛”等14种新品种参加全省科技活动周,多个企业成果亮相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常态化发布科技成果107项,提升了成果影响力。院地院企合作不断拓展,建成平凉工业园区北京理工大学博士服务站、灵台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服务站、南开大学—庄浪县丹参产业博士服务站、庄浪县蔬菜专家工作站4个高端人才服务站。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我市在人才留用引育上持续发力。细化科技人才管理,参与起草人才赋能工程方案,梳理人才政策清单。完善外国人永居证便利化应用事项清单,规范更新科技人才库。加强人才培训,依托高校举办多期培训班,提升人才专业能力。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全市选派科技特派员1160人,从市直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等11个单位共选派“三区”科技人才69名,组建服务团队15个,争取专项经费138万元,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科技特派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农户提供实时技术咨询服务,深受好评。

  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推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和创新动力。


(来源:平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