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雄韬围绕“聚力建设‘三区一城市’ 奏响县域经济发展最强音”介绍相关情况

责任编辑:转载 来源:平凉市人民政府 时间:2025-05-28 15:51

4月15日上午为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平凉专场,平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雄韬围绕“聚力建设‘三区一城市’ 奏响县域经济发展最强音”介绍相关情况。具体如下:

平凉是甘肃开放开发的“东大门”,2002年撤地设市,辖1区1市5县,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77.3万人,是陕甘宁三省区的通衢要地、能源保供的战略基地、甘味悠长的农业高地、宜居宜游的康养福地。近年来,平凉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扛牢省委、省政府赋予平凉聚力打造“三区一城市”责任使命,深入实施“四强”行动,做足做实“五量”文章,中国式现代化平凉实践迈出坚实步伐。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元大关。

紧扣“一个主线”,蓄势聚力汇集发展动能。把打造“三区一城市”作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总牵引、总抓手,紧扣资源转化、放大优势,系统推进筑基强链、立柱拓网的基础性工作,各项事业发展焕发了新活力。在打造全省工业转型发展创新区上,平凉是全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黄陇基地主体区域,赋存极具开发价值的矿产资源10多种。近年相继实施了邵寨煤矿、灵台电厂等一批绿色矿井、调峰电源、新能源项目,积极加快石油、非常规天然气、白云岩矿、铀矿资源勘探开发进程,加速贯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绿色建材产业集群被认定为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今年,我们将深入推进11个区块煤炭资源综合勘查和2宗煤炭资源出让,聚力抓好安家庄、唐家河等重点项目,加快“镁—煤—硅”一体化开发、循环利用,全力构建以煤为基、煤电联营、煤镁共舞的工业新格局。在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上,平凉是全国优质肉牛优势生产区、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我们积极推进农业品牌战略,51个品牌入选“甘味”农产品目录,静宁苹果年产量260万吨,优质苹果面积稳定在151万亩,品牌价值181亿元,成为北京奥运会特供果,搭乘“雪龙”号远赴南极。平凉红牛年饲养量106万头,品牌价值223亿元。牛果产业对一产贡献率占到65%以上。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打好牛果特色产业“夯基壮骨、转型领跑”冲锋战,促进平凉红牛联合育种攻关阶段性成果转化,抓好一批“国字号”产业园建设,以牛果高端创牌带动更多“土特产”出陇出海。在打造西北文旅康养融合先行区上,我们立足钟灵秀美的自然景观、优质绿色的康养禀赋、交错相融的关陇风情,全力运营开发大景区、推介搭接旅游线路,引育打造农旅融合、交旅融合、中医康养、气候康养等新业态,一批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农旅融合基地、生态康养综合体、度假露营基地建成运营。崆峒区连续4年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崆峒区上杨乡入选文旅部“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今年,我们将持续推进崆峒山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争创一批5A、4A级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在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上,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争取实施了陇中生态保护和修复、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水环境综合治理等重点项目,全市林草覆盖率达到44.7%。泾川县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崇信县、庄浪县、静宁县荣获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今年,我们将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实施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示范、冬季清洁取暖改造等重点项目,全面推进美丽平凉建设。

创优“两个环境”,强基固本厚植发展沃土。一方面,聚力提升区位“硬”环境。把破解交通瓶颈作为提升区位功能的战略支点,相继建成了平天、彭大、静庄、灵华等高速公路,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全市人民期盼已久的平凉机场立项批复,平庆铁路、宝中铁路二线、长王铁路、定平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全市交通运输网络全面升级。2025年,我们将以全省“三大高速公路新通道”建设为契机,全力推进1个机场、5条铁路、10条公路项目建设,加快重塑平凉“西连东融”的通道优势。另一方面,着力优化营商“软”环境。通过深化“大综窗”改革、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建设数字政府、直达快享惠企政策、依法设立“平凉企业家日”、拓展政企交流互动平台等举措,全线提速优化政务服务。我市城市信用监测评价连续3个月居西部和全省首位,连续4个月排名全国地级市前10名,“公共资源交易标准化助力经营主体降本减负”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全年实施省外招商引资项目398个,投资额达1137亿元。2025年,我们将锚定全省一流、西部领先,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年”行动,丰富“平凉企业家日”平台载体,擦亮“信用平凉”品牌。

深化“三项行动”,焕新提质增强县域实力。大力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争取实施了一批城市道路通畅、公共服务配套、公园绿地提升等项目,一批老街旧巷容颜大改,一批节点微景观扮靓了城市风景线,成功入选全国城市体检样本城市和“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城市典范案例,7个项目入选2024年度中国“全域海绵”项目典范,海绵城市绩效评价列全国第二批示范城市西北地区第1位。崆峒区入选首批“中国美丽城市典范”。2025年,我们将持续优化城市功能品质,实施一批市政道路畅通、公共设施提升、地下管网建设、城中村改造和街景风貌重塑项目,软硬并举提升城市内涵品质。全面推进乡村建设行动。逐步将“三农”工作重心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转向乡村振兴,在以产促兴、以治促和、以净促美上聚焦发力。60个和美乡村、48个乡村建设省级示范村创建全面推进,华亭市、崇信县提前两年实现了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华亭马峡镇、静宁双岘镇入选国家产业强镇,崆峒贾洼村入选全国“和美乡村百佳范例”,崇信木家坡村、泾川龙盘村跻身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今年,我们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八改”工程,抓建省市级和美乡村60个,内外兼修扮靓乡村颜值。深入推进“强县域”行动。依托县域资源禀赋,打优势牌、走特色路,县域综合实力整体提升。7县(市、区)综合评价均居全省第一方阵,崆峒区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或先进县,崇信县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灵台、崇信、庄浪工业集中区晋升省级开发区,平凉工业园区跻身“2024中国省级开发区发展潜力百强”榜单。今年,我们将在县域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上持续用力,推动县域综合发展进入全省前列。

固守“一个底线”,增温提效改善民生福祉。我们始终把民生冷暖作为衡量高质量发展的底线要求,80%以上的财政资金用于民生,尽力而为措办民生实事、推进民生工程。近三年,全市新增学位园位3.4万个,增加医疗床位2600多张,投资12.5亿元的市中医医院建成投用,甘肃医学院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育质量跻身全省第一梯队;积极搭建就业服务平台,连续三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保持在2.5万人以上;新增体育场地设施27万平方米,投资16亿元的市体育运动公园成为市民健身休闲的打卡地;建成生态及地灾避险搬迁安置点75个,3500多户群众实现了安居梦;建成了一批养老服务、日间照料、村级互助、老年人助餐和托育机构,“结对帮扶·爱心平凉”工程深入推进,扶孤助残、扶危济困的氛围越来越浓;耕地保护、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社会治理、风险防范等护航发展的底线更加坚固。

当前,平凉正处在国家重大战略和自身发展优势耦合匹配、互塑共进的关键上升期,能源基地、精品农业、文旅康养、生态屏障等功能定位愈发清晰,沿黄城市、革命老区、枢纽通道等区域位势愈发凸显,全市上下群策群力谋发展、赶超进位促发展的愿望强烈、信心满满。我们将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锚定“三区一城市”目标定位,深化“三抓三促”行动,攻坚克难、笃行实干,奏响县域经济发展最强音,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力争上游,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平凉建设的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