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领导讲话

马琦同志在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责任编辑:王欢 来源:平凉市科学技术局 时间:2022-04-15 15:19

在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马  琦

(2022年4月15日)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全国、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今年重点工作,加快落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强科技”重点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关于科技工作重要部署上来。刚才,各有关县(区)、部门和单位围绕推进科技创新作了发言,岳晟同志全面报告了科技工作,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就做好今年全市科技工作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差距,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创新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从发展大势看,我国正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不同于以往的高速增长,其逻辑是:发展靠创新,创新靠人才,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抢占先机、赢得优势。从科技潮流看,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我们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压力和挑战。从现实机遇看,新旧动能转换纵深推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将数字化、智能化的星星之火,引爆为动能转换的燎原之势。从省委战略部署看,省上提出“强科技”行动,就是要以“强科技”促进工业化进程加速,带动强县域的行动。强工业和强县域也必定带动基础科学研究和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科技人才的集聚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可以看出,强科技行动的实质是集聚有限资源,凝练关键任务,加强科技创新统筹谋划,增强重大科技活动的组织力,这也是我们开展科技工作,从事科技创新事业的定位和使命。

近年来,全市科技工作以建设创新型平凉为目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动力,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开放合作不断扩大,自立自强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供给质量不断提高,总体工作呈现出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一是科技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市上围绕优化创新环境、提升创新主体能力等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强化科技引领加快创新型平凉建设的意见》,改革市列科技计划项目组织方式,兑现各类创新平台奖补资金168万元,有效激发了全社会创新活力;为科研人员“松绑”等出台的《平凉市关于鼓励支持科技人才服务产业企业项目发展的意见》,营造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生态环境。二是科技创新潜能不断释放。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家、复审5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70家,重点产业链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三是科技支撑发展能力不断提升。近三年全市共争取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95项,获奖补资金4091万元。市级科技专项经费支出706万元,同比翻了一番。四是科技交流协作不断拓展。与天津市开展东西部科技协作取得重大进展,争取津甘协作财政援助资金805万元,“津甘双地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成功挂牌。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中东部地区、甚至西部部分地区相比较,我市科技工作仍然严重滞后。一是科技投入整体不足。财政科技经费“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0.37%,远低于全省0.74%的平均水平;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偏低,科技金融产品几乎空白。二是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科技类专利质量不够高,企业、园区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力较弱,产业聚集效应不强,科研产出与市场需求对接不够,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2021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6.68亿元,只有天水市的五分之一,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三是科技创新主体规模不大。2021年底高新技术企业仅有30家,而且大部分规模较小,与省内兄弟市州创新主体规模的差距在逐渐拉大(天水市高新技术企业75家,张掖市116家)。四是科技人才总量较小。素质结构、专业结构、行业分布不够合理,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50岁以上占比较高,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缺乏,农村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人才明显不足。

以上问题是制约和影响我市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也是今年改进和推动工作的重点方向。我们一定要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市委五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以狠抓科技政策扎实落地为主题,以“强科技”引领支撑“强工业”“强县域”为主线,以提升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效率为突破,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增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力,调动各方面资源向科技领域聚集,着力搭平台、破难题、出成果,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加快走出一条具有平凉特色的“强科技”之路。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推动科技创新重点工作任务落实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之年,是科技工作“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也是我市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一定要把握发展大势,找准切入点,抢抓国家战略机遇,优化科技生态环境,释放科技创新潜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支撑和带动作用。一是要强化科技政策落地见效。按照国家科技政策落实年和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的安排部署,强化统筹谋划,靠实工作责任、明确时限路径,加快改革任务实施。要挖掘利用国家和省上政策资源,找准国家和省上支持领域与我市发展需求的结合点,认真分析把握国家级、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平台整合优化布局原则、科技项目重点支持领域,聚焦凝练,乘势而上。要对科技领域近年出台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估,了解创新主体对科技政策的满意度,结合实际调整优化政策,确保政策落地落实取得成效。二是要主动融入区域创新格局。陇东南地区资源比较集中,科技创新特色鲜明,借助“一带一路”和东西部科技协作历史机遇,深入开展科技协作,构建区域现代科技创新中心的前景比较广阔。要发挥好历史文化、交通区位、自然生态、产业集聚等综合优势,推动创新环境优化,促进创新资源集成,加快实现科技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努力将我市打造成为陇东南地区科技创新高地。三是要构建战略科技力量。省科技厅张世荣厅长在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通过“国家队”+“地方队”模式,加快构建一支使命驱动、任务导向,既体现国家意志又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战略科技力量。要把打造国字号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战略科技力量来抓,加快甘肃平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平凉红牛核心区建设,建成中国农科院西部肉牛种质科技创新基地科研中心、培训中心、冻精生产中心等二期工程,育种核心群规模达到400头以上、育种群规模达到500头以上;静宁苹果核心区建成集苗木引进繁育、技术试验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现代苹果高新技术示范园500亩,在静庄路沿线重茬建园2200亩,示范园采用现代矮砧密植栽培模式,推动苹果产业转型升级。主动对接科研院所,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承载空间,推动平凉红牛、静宁苹果、中医中药等产业链精深化、特色化、协同化、高效化发展。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也要制定“时间表”,划定“作战图”,确保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四是要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科技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把“强科技”和“强工业”有机统一起来,立足我市煤炭分质转化利用、绿色建材、智能制造等产业优势,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支撑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切实增强发展后劲,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锚定目标,靶向发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省委经济工作会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强科技行动为牵引,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高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着力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力。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科技创新统筹谋划,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加快走出一条特色化、差异化的路子。市第五次党代会对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向全市发出掀起新一轮科技创新高潮的动员令。站在新起点,迈入新征程,我们要准确把握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的新使命、新要求,突出工作重点,拿出硬核举措,打好科技创新“翻身仗”。具体要抓好六个方面:

一要聚焦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要坚定不移实施“强工业”战略,强化前瞻性战略布局,着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提升工程化技术储备,扩大高水平科技供给。一方面要构建高效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正确处理好政府、科研主体、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破除束缚创新的机制壁垒,让更多的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积极引导企业建立自主增加研发投入的长效机制,建立市场出题、研发主体牵头,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出资的大创新格局。另一方面要精准扶持重点产业做大做强。市工信局和科技局要加强衔接,梳理煤炭分质转化利用、绿色建材、智能制造等产业链上下游核心关联企业清单、创新资源清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提出产业链每个环节技术需求,建立健全科技支撑服务体系,扶持“链主”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科技成果中试基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等平台载体,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部署,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特中特”“优中优”的高端产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同时,要以技术创新加速优势产业培育,紧盯磁控管、疏水阀等产业变革领域,加强前沿探索、前瞻布局,孵化未来产业,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培育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

二要狠抓政策项目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链上最后一环,也是反映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重要体现。我们要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跨越,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一要提升科技成果产出水平。瞄准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全省产业规划,全力做好2022年国列、省列科技计划项目的争取工作,积极申报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技术创新引导、创新基地和人才等科技专项计划,力争更多项目挤进省科技厅项目“盘子”。积极引导科技成果向应用聚焦,提升科研成果与市场的契合度,争取成果产业化数量质量双提升。二要推动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政策落实落地。市科技局要积极学习借鉴北京、天津、西安等地的先进经验,抓紧制定《平凉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方案(2022-2025)》,从源头上、机制上、根本上破解我市科技工作“细绳子”问题。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继续深入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最大限度地为科研人员解除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后顾之忧,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三要强化创新科技服务。加快培育一批熟悉科技政策和行业发展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构建贯通产业链上下游的科技服务链,打造科技服务业品牌。要逐步建立科技成果线上线下常态化路演机制,跟踪服务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解决供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要大力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业孵化载体建设,促进优秀的科技创新成果、高效技术产品迅速转化,形成现实生产力。

三要搭建接续支持体系,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经济兴衰的关键要素。我们要做大科技企业总量、提升科技企业质量,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引导鼓励全市企业构建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新机制。一要培育科技型企业。要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开发区、产业集中区的集成作用,科学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引导规模以上企业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促进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做强做优成为行业领军企业。要抓住高新技术企业这个关键,按照“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的发展轨迹,加快实施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培育一批研发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科技人才密集、能够形成核心技术产品等“四科”特征明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时,遴选一批基础条件好的重点企业,实施专精特新、瞪羚企业、科技小巨人培育。二要提升创新联合体引领能力。借助厅市会商的东风,共同推进红峰机械公司会同省内外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支撑传统产业升级为目标,抢抓发展机遇,紧盯世界集成电路封测技术发展趋势,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汇聚创新联合体内外创新资源和力量,加快集成蒸汽系统凝结水与乏汽回收技术产业链核心和关键技术研发,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升级,打造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高地。要积极争取省科技厅的项目资金支持,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对企业创新联合体“靶向扶持”,激励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技术攻坚、成果转化的主体。三要建立有效的引导激励机制。近年来,中央、省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研发的激励措施,比如,国家层面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省级层面的“科技创新券”、《平凉市关于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强化科技引领加快创新型平凉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措施,都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但是仍有很多企业都没有享受过这些政策。这里面当然有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也有我们的服务不够主动、政策宣传不够到位、奖补资金落实不够及时等主观原因。因此,相关部门要完善和落实好现有的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有关政策,强化资金、金融、政策、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保障,激发企业创新创业的动力和活力。

四要关切人民群众期盼,强化科技助推乡村振兴。要以科技服务民生为己任,不断提高科技惠民的总体效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要积极服务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国家“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作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推广转化一批风险低、收益好、见效快的科技成果,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让农村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同时,要发挥好科技特派员在乡村振兴中的助手作用,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到基层提供技术服务或开展创新创业,促进科研创新成果在乡村落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振兴有机衔接。二要有效保障生态和安全。开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科技创新研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加快城市绿色转型。要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人口健康水平提升、科学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等领域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装备研制和技术攻关,重点提升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防范救治能力,着力突破水、土壤、大气污染防治等核心技术。三要突出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大力推进科技支撑作用突出、创新创业氛围好的创新型县区建设,加大乡村振兴源头技术攻关和农业科技园区提质增效,加大科技创新普惠性政策在县域的落实,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进入“强县域”主战场,打造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基地。

五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动力。紧跟国家、省上科技改革步调,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破解当前我市科技体制机制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结构性矛盾,为优化改善全市科技生态环境“破碍除障”。一要健全投入保障机制。改进科研项目组织方式,通过企业创新联合体、“揭榜挂帅”等方式,进一步提升项目谋划精准度,确保支持项目“适销对路”,真正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要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支撑,在搭建平台、提供服务、促进合作等方面发挥作用。要优化经费投入结构,明确各县(市、区)政府科技事权及科技经费投向重点,构建市县科技经费投入联动共享机制。二要健全完善要素保障。全面落实《平凉市关于鼓励支持科技人才服务产业企业项目发展的意见》,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为科研人才“松绑”,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避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学术资源,把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从“帽子”竞争等事务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把更多精力放在搞科研、出成果上。要建立完善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真正有作为、有贡献的科研人员“名利双收”。三要统筹用好科技人才。突出领军人才、紧缺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带动科技人才队伍素质整体提升。要进一步丰富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的手段,鼓励和吸引优秀青年科研人员尽早参与或牵头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重大技术攻关,使青年科技人才逐步成为科研主力军和生力军。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发展亟需,以学术带头人、领军人才、紧缺人才等为重点,点对点引进,量身定制人才及其团队支持政策,在工资待遇、科研条件等方面为他们打造最优配置,吸引更多顶尖人才来平工作。同时还要重点防止优秀人才和团队的流失,真正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六要优化科技创新环境,营造推崇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把创新思维融入到科学研究、国民教育、创业就业等各个领域,着力营造包容创新的文化环境,用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精神、推动创新实践、激励创新事业,努力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一要加大科技创新宣传力度。深入挖掘和广泛宣传一批学术典型和科研人才,重点对市上出台的“两个意见”进行深入宣传,广泛持久地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和科普活动,搞好科技下乡、科技宣传周等系列活动,提高公众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科技、大胆创新的良好氛围。二要广泛普及科技知识。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营商环境建设,进一步营造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人文环境、有力有效的政策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成长环境、充满活力的综合创新生态。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努力形成人人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三要弘扬科学家精神。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对科技创新提出的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四个面向”要求,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增强创新报国、为民造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专注科研事业,坚守初心、坚定信心、不断创新,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同志们!新格局孕育新机遇,新阶段展现新作为。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乘着“强科技”行动的东风,勇于担当、拼搏奋进,努力为建设绿色开放兴业安宁幸福新平凉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